《第一章:以創作傳達內心》
等待  油彩.畫布  2021
作品說明:這是一幅關於思念的作品。
「窗」區隔了內與外,也連結了現在與過去。
而紗窗,則涵蓋了雙層意涵。一是看似隔閡的空間兩端,實則是相互流通的「實」,以及經緯交錯的紗網形成朦朧感而拉開距離的「虛」。
人們都說,記憶,是會隨著時間過去而逐漸淡化,甚至遺忘。有時候,回憶就像隔著紗窗外的景色,初望,飄渺、模糊,凝視久了,就越來越清晰,彷彿,從沒有走遠、也未曾失去。但是,生活總得回到室內,面對現實,終會發現,一切,如常。
在狗狗八弟生命的末期,不到一歲的貓咪乖乖是牠貼心的相伴,一老一小,彼此似乎有著不需是同類,也不需要語言,只要靜默地陪伴就可以的心靈相犀。
紅色小皮球是過去狗狗最愛的玩具,但原來的主人不在了,現在已由貓咪乖乖接收,所以,它成了狗與貓咪之間情感的連結,也可以說是記憶的延續。
每當看見貓咪佇立在窗前望外凝視,總是會情不自禁地想到,在牠小小的心裡,是不是也在念著那一隻短暫相處幾個月,現在卻不再出現了的老狗夥伴,怎麼不在了呢?
皮球依舊在,但是,八弟,你哪兒去了呢?

--
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對上台說話這種事有著很大的心理障礙,就像現在站在這裡面對著大家,在開始談創作理念之前,我想先說個個人成長中的小故事。
 
我從小個性內向害羞,甚至有點自閉,大概在國小四、五年級時的國語課,老師希望同學們能夠在家裡先預習,所以每次上課時,老師就會點同學起來一段一段地唸。當時的我,可能真有點言語障礙,明明已經在家先查了生字,也反覆唸過好幾遍,但是當被老師點到名時,我還是唸的離離落落,可能對我特別偏愛,或特別喜歡看我發窘的樣子,從此這位老師每次都點我起來,也因為如此,每次上課我就低著頭不敢正視講台,很怕目光跟老師交會到,越緊張就唸得越糟糕,耳朵只聽到老師對我的諷刺和指責,還有同學的訕笑聲…,於是,我的頭壓得更低更低,上這一堂課成了我心裡最大的恐懼,之後,這樣的恐懼成了自卑,覺得自己是一個被看不起的人,說什麼都只會成為他人眼中的笑話,於是我就越來越不愛說話,尤其是在很多人面前說話。即使成年之後,童年這段往事依舊如陰影一般盤據心頭,那應該是我一輩子都沒辦法大方自在地在人群前清楚說話的原因吧!
 
跟大家提這段陳年往事,不是在跟大家討拍訴苦,其實是要帶到接下來我所要談到的創作內涵,因為有成長過程中,那段活在陰影之下的創痛,讓我深刻體會到與孤獨共處的感覺,更加把關懷視點及創作題材,放在同樣處在陰影之中,不被大眾目光所及,卻依舊活得孤傲挺拔或者優雅自在的事物上,這樣的存在顯得更有尊嚴、更迷人,比如作品中一系列的姑婆芋葉,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不管周遭環境條件如何,它們總是長得高大挺拔,全株散發出來一種自在優雅的美,令我著迷不已!我把它們放在畫面中最大的位置,將它們神聖化,藉此凸顯出它們迷人的生命力。
 
芭蕉樹也是我很喜歡畫的植物種類,和姑婆芋葉類似,都是葉子很大片,但是姿態卻都呈現出一種自在從容的優雅,另外,球莖類的植物,比如百合花與孤挺花,尤其是台灣原生種的類型,我更喜歡畫它們,它們的球莖靜靜埋藏在土裡,蓄積足夠能量,等待花開季節一到,奮力竄出地面開出美麗的花朵,在台灣從南到北,都可以看到它們蓄含充沛生命力的美麗身影,此外,還有各式各樣隱身在叢林裡、或者路邊小徑旁的各種說不出名字的植物,在我眼裡它們的美麗勝過所有人工特意栽培出來的花卉,不是說它們不美,而是它們就是少了一種自身來自土地蓄積能量迸發出來的原始生命力!

當然,在我的作品中,少不了的就是貓,其實我也不是一開始就畫貓,貓咪第一次在我的作品中出現是在2000年的一幅作品「祕密花園」裡,那只是為了增加畫面的神祕感而加進一張隱身在一大片姑婆芋葉縫隙中的貓臉,真正開始把貓咪當作主角畫進作品裡則是在2003年,因為我從2001年開始養貓,貓咪開始出現在我的生活中,而且越來越密切得佔據了我的大部份生活空間,感覺好像不畫牠不行。比如本來要畫放在窗邊的一盤龍眼,牠就非得躺在你要畫的擺設物中間,趕也趕不走,(養貓的人一定都知道,貓老大就是吃定主人你不會趕牠!)於是,牠就進入你的畫面裡了!於是,一幅一幅有貓的作品就出現了!其實貓真的是很迷人的動物,跟牠互動越久,你就越深入觀察牠的各種姿態、表情都是很優雅自在的,我就是希望透過畫筆呈現出貓的各種不同面向,更希望畫出牠們的內在,之後,牠們逐漸地在作品中成為我傳達某種情感的代言,甚至個人的化身。
 
接著談談這次展出作品中,也是佔有相當比例的紗窗系列,「紗窗」是我認為台灣人獨有特殊的「觀看方式」(亦可稱之為視覺經驗),或許簡單原因就在於位處亞熱帶的島嶼台灣,夏季時氣候高溫濕熱,有許多蚊蟲,為能同時兼顧通風涼爽與防止蚊蟲入內,於是便在門窗上都另外安裝了一扇紗網,在舊時代的台灣,大部份的紗網都是草綠色的塑膠細繩編織而成,周圍再以細根木條固定於窗框,年代久了,難免便會出現鬆軟下墜的曲線,甚至破洞,這些是我初步畫紗窗的第一印象,所以,很多人會問我紗網到底是用畫的,還是用印的?我說當然是用一筆一筆畫的,而在畫的過程當中,其實只要掌握直橫的基本大方向,有點歪斜或者稍微扭曲都沒有關係,因為那樣才自然、才接近具有一定年代的舊紗窗的感覺。

童年時期,住在桃園新屋鄉下漁港附近小村的日式木造房舍,我常常隔著紗窗,看著院子裡的鳥兒在高大的尤加利樹間嬉戲;從紗窗望出去,我等著父親下班後回家;還有哥哥姐姐放學回來……之後,我住在陽明山三合院古厝二十幾年,同樣透過紗窗,看著房東阿伯在菜園內辛苦耕種的側影;每年初冬時節,山櫻花開始綻放;接著,是房東屋後高大的茶花樹叢開出第一朵花,順著季節持續下去的是一整排當作圍籬的杜鵑綻放……透過紗窗,我看見來訪的友人從斜坡上緩緩走下的身影;透過紗窗,我看到鄰居貓咪在窗口好奇的看向室內;透過紗窗,我望向夏季夜裡的星空……這些數不清的畫面,成了往後記憶裡一幕幕的浮光掠影,當然也都成了我的畫中題材,與其說我在畫窗外的風景,不如說,我是將成長過程中的真實景象幻化成為遙望一幕幕久遠的回憶,用畫筆紀錄下它們在我生命之中曾經有過的美好。

我的第一幅紗窗作品,是1999年的「春天來了」(30F),冬天的山上,為了抵禦從四面八方滲入的冷風,畫室的後門一整個冬季都是關閉著,直到天氣回暖,我才會重新打開讓室內空氣對流,那年春天,當我打開久閉的厚重木門,發現門後的攀藤植物(川七)竟然穿透紗網鑽進紗門與木門之間的縫隙,我看到的是生命力無限延伸的韌性與張力,然後它也像是一種季節轉換的訊息,告訴我「春天來了」,於是乎,我就乾脆讓它在紗網上繼續蔓生停留了好一段時間,然後,一邊畫它,就這樣,它成了我的室內風景之一。我的紗窗系列作品於焉展開。

To be continued
 


🌞張堂龲老師的致詞小花絮🌞

·✦✦· 「Since1986 張堂龲個展開幕致詞─《序章:緣》 ·✦✦·
 
·✦✦· 「Since1986 張堂龲個展開幕致詞《第一章:以創作傳達內心》·✦✦·
 
·✦✦· 「Since1986 張堂龲個展開幕致詞─《第二章:愛、回憶與希望》·✦✦·
 
·✦✦· 「Since1986 張堂龲個展開幕致詞─《終章:龜山島》·✦✦·
 
·✦✦· Since1986 張堂龲個展開幕剪影  ·✦✦·



開幕當天精彩剪影
 ·✦✦· Since1986 張堂龲個展開幕  ·✦✦·

 

 
Since 1986 張堂龲個展
2023.10.07 (六) ~2023.12.31 (日)

 📍活動地點:慈林新館特展廳
☎️活動洽詢:03-9650515*214  李小姐
📝預約參訪:https://reurl.cc/DXZKnd  (敬請先來電預約參訪)
🕒開放時間:週二至周六 09:30~12:00;13:00~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