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運動簡介

社會運動簡介

       社會運動是一群對公共事務、社會發展有相近理想的人結合起來,採取組織化的集體行動,爭取社會大眾的支持而形成力量,藉以改變現狀,促成社會進步。
        台灣歷史上,從日治時期就有知識份子致力於改變不公平的社會現象。國民黨威權統治時期也不斷有民眾參與社會運動,突破政治禁忌,要求建立更合理的政治、經濟、社會秩序。

社會運動的第一步~組織

        組織能夠匯聚個人力量,統整各項資源,形成強有力的集體作用,它是社會運動得以爭取大眾支持、持續擴大改變社會力量的基石。
        組織必須有明確的宗旨,並能對社會議題現狀進行分析與診斷,透過參與者的討論,建立明確的行動目標與法則。組織成員須具備維持組織運作的能力,包括招募認同者、培訓參與者、穩定取得資源,以及與相關團體結盟合作。
        一個具有反省能力、能夠自我評估而持續發展的社運組織,既有助於實現公共目標,也能使參與者學習、成長,建立對社會的關懷。

        近年來,非武力行動的精神逐漸被運用在社會運動當中,使得行動本身也是思想的實踐,而展現新的力量。

社會運動的方法

       組織可以採取許多途徑來達成目標。例如:參與制定法律政策、參加選舉,或發動遊行、罷工等群眾運動來對執政者及利害關係人施壓,迫使改革。
        一個有力量的社會運動,必須獲得群眾的認同與支持。透過連署、遊行、苦行、發表聲明、發起一人一信等活動,持續與群眾對話,能夠加強群眾對運動目標的瞭解。此外,出版刊物、舉辦巡迴演講、說明會、座談、營隊等教育活動,也是向社會大眾傳遞思想的方法。

社會運動的影響

        社會運動往往會累積出一定的成果,表現在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層面。
        經過社會運動的洗禮,社會中進步的思想和利他的力量將受到鼓舞、凝聚,因而改變社會氛圍,提升公民素質,進而修正或重建既有的制度規範,形塑一個更開放、自由、多元、民主的社會。
        在社會運動的過程中,參與者將增加對相關議題的知識,學習領導、組織、宣傳、與群眾互動的方法,經歷群體工作的各種可能性,培養與他人互信互助互愛的能力,豐富個人的生命內涵。
        就社會運動的結果來看,許多運動訴求的目標,通常是經由修訂法律或制定政策而完成。